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欣宇
高考志愿填报,还在紧盯“热门专业”?适合你的也许才是最好的。本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167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就业率与薪资前景(56.8%)、院校综合排名(49.4%)、个人兴趣爱好(48.0%)是受访者在填报志愿时觉得最应该考虑的3个因素。90.1%的受访者认为高考志愿填报对个人未来发展重要。51.2%的受访者表示当前高考志愿填报最大的难点是家长或他人的意见与考生想法冲突。
“就业前景要考虑,但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来自河南的高考生李彤彤在志愿填报上犯了愁,面对每一个批次48个平行志愿,上百个专业,她感觉十分迷茫。为了能更好地了解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特点,她仔细在网络上寻找信息,分析对比,经过几天的“奋战”,终于把志愿表填明白了。
在李彤彤看来,综合的院校排名是她最看重的因素,其次是教师资源和学校环境。志愿填报过程中,她也会去关注专业的就业率,但是并没有过多注重。
来自黑龙江省的母洪娟是一名高考生家长,今年高考孩子发挥得不错,可选的院校很多,但孩子在专业选择上仍然感觉很迷茫。为了帮助孩子填好志愿,母洪娟运用排除法先去掉了孩子不喜欢、无法接受的职业,再结合现在就业比较宽泛的专业,跟孩子进行商讨,最终确定冲击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电子信息类专业。
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母洪娟也咨询了身边的一些朋友,虽然大家普遍认为第一学历是未来就业的敲门砖,院校的选择更重要。“但我还是觉得应该以专业为主,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综合分析。就业前景要考虑,但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调查中,90.1%的受访者认为高考志愿填报对个人未来发展重要,其中53.0%的受访者觉得“比较重要,影响未来职业发展”,37.1%的受访者觉得“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人生走向”。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受访者认为最应看重“就业率与薪资前景”(56.8%),其次是院校综合排名(49.4%)、个人兴趣爱好(48.0%)、专业实力(46.8%)、职业发展潜力(46.6%)等。其他还有:专业热门程度(41.9%)、校园环境和地理位置(24.9%)以及学费及生活成本(12.3%)等。
张晓冬是东北一个县城的高三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在他看来,高考填志愿不能一味看所谓的就业率,时代发展瞬息万变,所谓的热门专业也并不是恒久不变的。他建议理科方向的学生以专业为主,尽量选择一些专业壁垒高的专业;文科方向的学生则应该更看重院校综合水平、院校所在地。“如果分数相对较高的话,要尽量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的985、211院校,对将来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
家长和孩子意见应找到适度平衡
王玺越是今年的高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他跟家人产生了分歧:他对师范、日语专业感兴趣,但是从事医疗行业的父亲却建议他选择医学相关专业。
“18岁的孩子思想还不够成熟,可能会更多地注重当下的感受,对于未来看得不会太长远。”王玺越的父亲王远超觉得,自己在医疗行业工作的经历可以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在孩子高考分数够得着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选择就业面广,同时也适合孩子的专业,“也要考虑孩子的性格,相比于当医生,他可能更适合做医疗技术方面的工作。”
最终,在家庭内部的协商下,王玺越接受了父亲的建议,“我的梦想是上师范大学,但是分数有限,如果一意孤行,可能未来就业会有一定的困难。”
张晓冬观察发现,如今学生填志愿,大多数时候父母都会帮忙把关,这就导致经常会出现家长和孩子意见难以统一的情况。他认为,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应该充分让孩子发表意见,不能什么专业热门就报什么,还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特长综合判断。“一些志愿填报机构可能会给家长所谓‘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但我觉得应该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这次志愿填报,李彤彤的家人也提供了一些建议,但最终还是由她自己主导。她觉得,在志愿填报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做出最优的选择。“感觉只能从网上或者是书上查找相关资料,没有更好的办法去了解某个学校、专业的具体信息,即使是在网上查找,也不能完全确保它的真实性。”
数据显示,在家有考生的受访者中,高考志愿填报由考生主导,家长提供建议的情况最多,占43.5%;家长主导,考生部分参与的情况占28.4%;完全由家长决定的情况占16.3%;完全由考生自己决定的情况占11.8%。
当前高考志愿填报的最大难点是什么?调查显示,51.2%的受访者觉得是家长或他人的意见与考生想法冲突,48.5%的受访者认为是高考生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认识不清晰,45.7%的受访者感觉是对专业/院校认知模糊。其他还有:院校和专业信息太多,难以筛选(42.9%)、AI工具建议与实际需求脱节(40.7%)、不了解志愿填报的规则和流程(32.7%)、担心滑档或退档风险(27.3%)以及经济成本压力(如高收费专业、咨询费用)(12.3%)等。
“我们学校在乡镇,大多数孩子几乎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张晓冬觉得,高考志愿填报本身就是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一次考验,要想更加顺利地做好这次重大的选择,应当尽早地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普及、教育,让他们能够尽早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受访者中,男性占36.9%,女性占63.1%。今年的高考生占25.5%,高考生家长占43.4%,其他人群占31.1%。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占37.7%,二线城市的占35.4%,三四线城市的占23.1%,县城或城镇的占3.3%,农村的占0.5%。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重庆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