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朋友圈里晒五一假期的高速堵车,有人在凌晨两点的直播间抢着下单水果礼盒,仿佛同一片土地上跑着两套剧本,2025年春天,北京的天还是灰的,深圳的风吹在脸上有点黏,上海地铁站口贴满了心理咨询小广告,刘叔在村口的电线杆下刷抖音,屏幕里喊着“原生态橘子一天卖掉一万箱”,评论区有人问是不是真的每天都有新鲜橘子,刘叔没回,他点了收藏。
两年前,县里还在争论要不要搞直播带货,镇上的张姐已经把自家柚子贴上了新标签,改个名字叫“粉柚小甜心”,2025年春节刚过,张姐说她一天能卖掉去年一个月的量,快递小哥忙得上厕所都要排队,村里年轻人回来帮忙打包,邻居阿姨说:这年头,卖水果还要学剪辑,谁会想到。
三月初的广州,人工智能大会的门口贴着醒目的横幅,里面全是穿着宽松卫衣的年轻人,手里攥着各式各样的AI助手名片,门口有个男生在推销“AI自动写合同工具”,他一边扫二维码一边说,我们不造AI,我们用AI把老板换成自己,路过的律师摇摇头,嘟囔一句:抢饭碗的来了。
四月,资本市场沸腾,朋友圈里每隔三天就有人转“AI赋能小微企业”,有个做宠物店的朋友说他用AI写了三万条广告文案,省下三个人的工资,还能陪猫睡午觉,朋友圈点赞的人大多没见过AI,张嘴就是“卷死同行”,线下,街角小面馆的老板还在用算盘算账,没人告诉他AI能帮他管库存。
换个角度,五月,杭州西湖边上开了一家叫“心灵补丁”的小店,玻璃门上贴着“快闪冥想体验”,老板说她去年从互联网大厂裸辞,转行做心理咨询,店里三张椅子一台音响,来的人都是二十多岁的白领,有人边喝咖啡边掉眼泪,老板递纸巾的时候自言自语:这钱挣得有点累。
我在小红书上搜了一下“压力”,发现排名靠前的帖子,不是健身房广告,就是自愈课程,售价从199到8999,最高的那档还赠送一张“专属陪伴卡”,下单的人不少,评论区有人问老师资质怎么认证,商家回复“用心陪伴胜过一切”,语气很真诚,但谁都知道,心病无药医。
六月,微博热搜挂着“农村民宿爆单”,莫干山的民宿一房难求,价格涨到一晚三千,主人说旺季要提前半年预订,村里人都说,现在搞农业不种地,改造老房子才是正道,有人把自家院子刷成ins风,拍照一条龙,客人多了厕所堵,主人笑着说:“反正钱进来了,修水管的钱不用愁。”
有人说,2025年是机会之年,也有人觉得一切都只是幻觉,这种对立每天都在发生,像早高峰的地铁,挤不进去的永远以为外面风景更好,进去了又觉得空气稀薄。
我采访过一对90后夫妻,去年还在上海写代码,今年回安徽搞农产品品牌,女方说,一开始家里人以为他们疯了,结果半年后家里人天天帮她做订单,男方笑着说,这钱赚得比996轻松,唯一的烦恼是物流有时太慢,客户催单催到半夜。
另有一个点,AI应用服务火热的背后,有人赚到真金白银,有人却掉进了“知识付费陷阱”,比如某“AI短视频训练营”,号称三天教会你年入百万,实际课程内容半旧不新,学员群里有人发问:“老师,这招还管用吗?”没人回,群主只发了一张收款二维码。
身心健康这门生意,比外人想象的更加“脆皮”,有心理老师说,客户流失率高得吓人,有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人只来一次就再没出现,收费高是高,但稳定收入不好说,偶尔碰上“杠精”客户,气得自己都要去看心理医生。
回头看,2025年上半年,三条路都有人走,有人发财,有人踩坑,政策红利、技术风口、情绪经济,每条赛道都不缺流量,更不缺争议,村口的刘叔还在刷抖音,偶尔也会问:你们说,这些新路子,能走多远?
我没法给答案,谁也没有水晶球,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这话说烂了,但2025年的人还在赌明天,或许夜深了,才有人会承认,发财这事,从来都是一场孤独的冒险。
重庆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