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日报记者 张静雯
杨小根,又名杨名哲,1922年出生于河北省博野县南小王村。1940年8月参加八路军,在晋察冀军区警备旅第二团第三营第九连九班当战士。
杨小根在革命队伍里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认识到自己肩上承担着抗日救国的重大使命。由于部队装备不足,入伍好几个月后,他才有了一支旧“汉阳造”步枪。杨小根一心想拥有一支好枪,在以后的战斗中总是冲锋在前,缴获了敌人不少重武器和弹药。
1940年秋的一天,杨小根随部队参加百团大战,夜宿元氏县一个小村庄。他和一个战友被安排在村边制高点站岗。黑暗中,他们刚爬上高坡,就发现不远处河滩里有闪动的光,是一群日军。
杨小根让战友赶紧回部队报信,自己隐蔽在一块巨石下,待战友跑下山坡后,便向敌人猛烈射击。一直打到战友们赶到,敌人也没能冲上制高点。第二天夜里,连队袭击山头上敌人的一个哨所,为扒铁路作准备。然而,队伍刚进到山脚下,就遭到敌人火力阻拦。杨小根向连长主动请战。他怀揣4颗手榴弹,从后山爬上去,把手榴弹扔进敌哨所,部队乘机冲上山消灭了敌人。天亮后,在部队的掩护下,成百上千的群众赶来破路,一下子掀翻了正太路十几里铁轨。
为牵制日军的战略进攻,1941年8月,八路军开展秋季破击战。杨小根所在的第二团从太行山急行直下,一夜之间穿过平汉路,返回冀中平原,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拔岗楼,攻据点。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行军、打仗。战役还没结束,杨小根患上了疟疾。连长让他在村子里隐蔽休息一段时间,他不同意,坚持跟随部队前进。在宁晋县野庄战斗中,他不顾身上病痛一直冲在前头,战斗结束时缴获了一支枪、一架望远镜和80发子弹。
1941年,杨小根任九班副班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秋,调任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四十四区队一大队二小队六班班长,在赵县、藁城一带打击敌人。
1943年5月18日,杨小根带领全班参加赵县西绞洋战斗,他把全班的手榴弹集中在自己的篮子里,第一个跳出土墙边冲边投,为大家杀开一条血路。然而,刚冲出包围,就又遭到日伪军的左右夹攻。傍晚,小队长命令突围时,杨小根再次要求担任突击组长,率领突击小组猛打猛冲,掩护二小队突出重围。
1944年3月,杨小根被任命为二小队副队长,先后参加了赵县城西傅家庄战斗和河渠战斗。几年来他共俘虏伪军6名,缴获步枪6支,机枪3挺,成了闻名冀中大地的“缴枪英雄”。他先后3次被评为模范战士。当年8月,杨小根受到冀中军区通令嘉奖,获“战斗英雄”称号。他的事迹传回家乡,乡亲们深受鼓舞,青壮年纷纷踊跃报名参加八路军。
1944年8月9日,在攻打赵县大西章村日伪军的战斗中,为追赶逃散的日军,杨小根不幸被冷枪击中,壮烈牺牲。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2014年9月,杨小根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重庆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