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在2025年8月25日再次迎来历史性时刻,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3.14万亿元,创下历史第二高的纪录。这个数字让不少投资者既兴奋又担忧:这是牛市见顶的信号吗?
2025年A股市场持续活跃,截至9月4日,沪深两市成交额甚至已连续第17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刷新历史纪录。
历史上,A股单日成交额超过2万亿元的天数共有35天,其中2024年占18天,2025年占12天,2015年占5天。这表明近期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一、 历史数据,两次牛市的启示
回顾A股历史上两轮标志性牛市,其成交峰值与谷底的比值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2007年大牛市期间,最低成交额为318亿,最高触及3714亿,峰值是最低点的11.7倍。2015年杠杆牛行情中,最低成交额为2067亿,最高飙升至23576亿,峰值与谷底的比值达11.4倍。
两轮牛市的平均峰值/谷底比值约为11.55倍。本轮行情启动前,市场的成交谷底出现在2024年8月14日,当日两市成交额仅4775亿。
若按照历史平均比值推算,本轮行情若延续牛市周期,成交额峰值可能落在4.08-6.99万亿区间,平均值约为5.09万亿。
二、 当前规模,市场已不可同日而语
判断3万亿成交是否过高,不能仅看绝对金额,还需结合市场体量的变化。
当前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突破5000家,总市值增至约100万亿,分别较2015年增长67%、43%。可交易标的数量与市场总规模的大幅扩张,意味着同等活跃度下需要更多资金支撑。
2015年1万亿成交可推动市场普涨,如今1万亿仅能维持局部板块活跃。3万亿的绝对金额看似惊人,实则是市场体量扩容后的合理结果。
三、 资金结构,杠杆风险明显改善
2015年牛市因杠杆资金过度涌入引发剧烈波动,当时融资余额占居民存款的比例高达4.22%。
而当前该比值仅为1.22%。即使融资余额绝对金额接近历史高点,相对居民财富的占比仍处于低位,市场资金结构更健康。
这说明3万亿成交并非由“非理性杠杆”推动,而是包含更多理性资金的参与。
四、 存款搬家,增量资金有支撑
居民存款搬家对增量资金与成交额的支撑作用显著。2024年以来,在储蓄利率持续下行、资本市场赚钱效应逐步显现的背景下,居民资产配置开始从“重储蓄”向“重投资”转向。
根据数据,7月新增居民存款同比减少0.8万亿元,而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却同比多增1.4万亿元。同时,住户活期存款同比增速从2024年初近乎0的水平回升至2025年7月的6.8%。
两融余额超2.1万亿元,逼近2015年历史高点;7月上交所A股新增开户数达196万,相比6月多增31.7万户。这些数据表明,资金正在持续流入市场。
五、 国家队角色,市场压舱石
与历史上任何一轮牛市相比,本轮市场的资金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国家队不再是救市背景下的短期干预者,而是成为长期主导市场的核心力量。
2025年上半年,国家队开启大规模入市操作。汇金公司在二季度增持ETF规模约1900亿元,险资买入股票及权益类资产约6400亿元,养老金、社保基金增持金额不少于2000亿元。
国家队上半年入市资金总计达万亿级别,占当前3万亿日成交额的1/3左右。这种资金结构的改变,让本轮高成交呈现出独有的特征:在推动成交量放大的同时,避免了短期资金快进快出引发的剧烈波动。
六、 见顶信号,综合判断才是关键
判断牛市是否见顶,不能只看成交额,需要综合多个指标。政策与监管信号:如流动性收紧、扩容加速、国家队撤退等。
成交量与技术指标:量能异常(天量后缩量上涨)、量价背离、顶部形态反转等。
市场情绪与行为:极端乐观(如全民热议炒股)、非理性炒作(如垃圾股疯狂补涨)。
资金流向与结构:主力撤离(如机构资金单日净流出超500亿)、散户接盘。
基本面与估值:估值泡沫化(全市场PE超40倍)、盈利增速放缓。
当前市场状态(2025年8月)是:成交量维持在1.4-1.6万亿,未现持续萎缩;政策未明显收紧;情绪面局部过热(科技股估值偏高),但未达全民疯狂。
单一信号不足为据,若 “政策收紧+量价背离+主力撤离”三者共振,则见顶概率超90%。
历史数据显示,A股成交额理论上限在4-7万亿区间,当前3万亿虽创历史第二高,但尚未达到牛市峰值水平。
与2015年相比,当前市场杠杆风险更低(融资余额占居民存款比例仅1.22%)、资金结构更健康(国家队资金占比约1/3),加上居民存款搬家和市场体量扩容,3万亿成交更多意味着机会而非风险。
牛市中的天量成交并不必然意味着见顶,关键要看资金结构、市场体量和政策导向。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重庆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